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品无论是那种类型,它都有出自保健目的,不能速效的,但长时间服用可使人受益的特征。
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所以在产品的宣传上,也不能出现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的词语。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正在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根据国内的行业现状和国际惯例,国内保健品划分为营养补充剂和中草药、传统滋补类保健品两大类。
中草药、传统滋补类保健品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食品。这些产品大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配方为依据,以药食同源的中草药或动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典型的产品如东阿阿胶、古汉养生精、人生蜂皇浆等。
营养补充剂是一个泊来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来,理论基础是西医的现代营养学和预防医学,认为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是导致各种慢性病和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主张服用营养补充剂来补充营养,以增进身体健康,原料主要是维生素、矿物质、动植物提取物等。典型的产品如维生素、蛋白粉、螺旋藻片等。按照国际上的统计口径,营养补充剂又可分为膳食营养补充剂、减肥管理类食品、儿童膳食营养补充剂几大类。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8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80年代末期到95年初,是保健食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涌现出了3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
但仅仅建立在广告宣传和庞大的营销攻势基础上的保健食品行业难以支持长久的发展,1995年到1998年保健食品行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面积萎缩。1996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食品行业的制度规定。由于行业逐步规范和新一轮保健食品消费热潮的兴起,2000年中国开始取消保健药品整顿保健食品行业,2001年和2002年保健食品行业又开始大幅下滑。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适应新的健康观念的新型保健食品不断涌现,市场整顿促使消费者购买信心的增强,使行业重新展现生机。至2004年,中国保健食品的产值达到近500亿元。在此期间,外国保健食品开始登陆中国市场并迅速占领相应市场。
从2005年开始,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新的成长期,企业促销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智,消费者选择产品更注重质量、品牌、实际功效等。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保健品开始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如燕窝、人参、驴胶等。随着城市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保健品的消费文化已经形成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保健食品企业的开始走产品、品牌差异化的战略,更加注重产品的功效和消费者的需求。2010年中国保健食品的产值超过近1000亿元,至此,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成长时期。但从整个保健食品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中国的保健食品行业竞争格局比较混乱,行业的集中度不高,管理以及自律的状况都处于初级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保健品行业,在短短三十来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保健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截止2015年10月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534家,其中59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金额为4.19亿元。